7*24服务热线:400-888-4448
当学霸,是每个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大家肯定也听过很多学霸的培养方式。那学霸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中国和新加坡在学霸养成这块有什不一样的认知方式呢?下面EK留学君给大家分析了解一下。
1、中国篇:家庭更重要?
2018年高考放榜已近两个月,最近《澎湃新闻》特别设计了一项《2018年高考学霸问卷调查》,发放给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状元,共收回27份有效问卷,涵盖19个省份的高考文理科考生。
这项调查旨在“揭露”中国学霸的家庭背景!
公务员+教师
这样的中国家庭更易出学霸
根据《澎湃新闻》8月12日报道,一如过去两年调查所得,今年调查亦显示“老师的孩子成绩好”:
在受访考生中,母亲职业为教师的例比超过29%,而父亲职业为教师的占比超过18%。
其次,公务员职业所占比例亦十分显著:
在今年的调查中,父亲职业为公务员的占比仍然高居第一,达到29.63%,而母亲职业为公务员的则占比18.52%。
而根据2017年数据,35%的受访考生父亲为公务员,母亲占比则达到22.5%。
父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逾半
今年受访考生中,父母亲学历普遍较高。27名考生中,父亲为本科学历有12人、硕士学历3人、博士学历2人,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近63%。
受访考生母亲则有11人是本科学历,4人是硕士学历,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55%:
家学薰陶潜移默化
天津理科状元周同学的爸爸则是南开大学的化学教授,妈妈是中学的化学老师。她说尽管父母平时对其学业几乎不过问,但她本人深受潜移默化:
2、新加坡篇:制度更重要?
我们只知道中国学霸多,但事实上新加坡才真正盛产学霸,新加坡学生不仅在全球高校成绩领先,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也成绩斐然……
这跟新加坡的教育体制和对教育的投资、重视有着极大关系。
菁英教育+双语教育
这是新加坡学霸的养成之路
1978年,前总理李光耀基于对教育现况的不满,指派吴庆瑞博士率领11位年轻的系统工程师,对教育部行政组织与教育问题,做全面的研究检讨及建议改善。
随后新加坡政府认为有必要为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课程。
从此新加坡着手实施学制的改革,于国民教育阶段实施“分流教育”制度,成就了如今新加坡的“菁英教育”:
从幼儿园开始就启动双语制度,小一开始就分流,小六还有一次离校会考;小学中学义务教育长达10年,要往上考大学还得先经过GCE考试,以及大学预科教育,就是要筛选下菁英中的菁英;尤其公立大学仅仅6所,为了挤进大学,因此从小就开始培育竞争能力!
菁英教育
新加坡奉行菁英教育,但同时也兼顾大众教育,不会要求所有学生在学习上都达到一个水准,而是根据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先天条件,选择不同的教材和学习方向,颇有“因材施教”的意味。
新加坡学生从小学毕业就开始分流,成绩好的学生进入重点学校和快捷班,成绩一般的学生进入普通班。不一样的班级教授难度不一的课程,学生根据考试成绩最终可以进入国立大学、理工学院、技术学校学习。
因此在精心“打造”学霸的同时,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可谓既保证了资质好的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又为普通的学生提供了出路,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只有一种选择:
如今新加坡的高层公务员基本上都是菁英教育体制下筛选出来的优秀人才,新加坡的发展可谓是受菁英教育推动的。
双语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沿袭英联邦体制,教学用语是英语,但其教育制度的一大独特竞争优势是双语教育。除了学习英语以外,学生还可以在学校学习自己的母语,如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等。
双语教育政策在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下,提高了新加坡人竞争力,让不少东南亚国家争相效仿。
另一方面实行双语教育也可以保证学生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比如新加坡不少知名中小学都开设华文班,华裔学生可以选择高级华文作为一门考试课程:
新加坡政府将教育视为重点产业,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4.9%,位列全球第二。新加坡政府投资教育总是优先考虑对人的投资,而不是对设备的投资,把关注点落在学生和老师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