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近期,针对海外留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又再频发,仅浙江省在2025年9月至10月期间,就有多起此类案件发生,涉及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景鸿教育已经多次提醒各位留学生及家长们慎防各种诈骗,但诈骗团体手法层出不穷,往往会有“新剧本”来迷惑留学生!
近期,针对海外留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又再频发,仅浙江省在2025年9月至10月期间,就有多起此类案件发生,
涉及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目前,
已有两名学子家庭损失合计达百万元级别!
©包图网
案例一
9月2日,在美国留学的小童接到自称“国内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其护照被冒用,涉嫌电信网络诈骗案,已被列为“犯罪嫌疑人”。通话中,诈骗分子不断施压,强调要严格保密、实时报告行踪,小童在恐慌下未告知父母。
之后,诈骗分子诱导小童虚构“被美国移民局核查,需20万美元财产证明,同学已垫付”的事由,让小童父亲向所谓“同学”账户转账。9月20日,小童父亲完成转账,直到10月29日凌晨,小童才察觉被骗并坦白,父亲随即报案,但因资金被层层转移一个多月,追回难度极大。
©包图网
案例二
9月22日,刚到英国留学一天的18岁学生小晨,接到“EE电信公司”来电,称其电话卡涉嫌发送骚扰短信将被停用。随后电话转接至“上海浦东警方”,对方指控其涉嫌跨国非法案件,要求配合调查。
诈骗分子诱导小晨下载Telegram软件,
以“取保候审”为由索要60万元保证金。10月3日至6日,小晨陆续转账近60万元,直至10月7日晚才发现被骗。
©包图网
诈骗案件常见套路,逐个拆解
诈骗分子的手段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针对性,通常会按照以下步骤层层设局,诱导留学生落入陷阱:
1.伪装身份,初步行骗
诈骗分子首先会冒充电信运营商(如英国EE电信公司)、腾讯安全中心或国内执法部门(如“上海浦东公安”“福州公安”“上级检察长”等)给留学生打电话,用看似权威的身份获取留学生初步信任。
2.捏造罪名,制造恐慌
接着,他们会
谎称留学生涉嫌违法犯罪,比如护照被冒用卷入电信诈骗案、名下银行卡涉及跨国非法案件等,将留学生列为“犯罪嫌疑人”,通过言语不断施加心理压力,让留学生陷入恐慌情绪。
©包图网
3.诱导单线联系,隔绝外界
在留学生恐慌之际,诈骗分子会诱导其下载Telegram、Teams等社交软件进行单线联系,还会以案件“机密”为由,要求留学生开启屏幕共享、实时报告行踪,并严禁向父母、朋友、学校辅导员等身边人透露情况,打破留学生获取外界帮助和核实信息的可能。
4.索要钱财,完成诈骗
最后,诈骗分子会以“自证清白”“取保候审缴纳保证金”等名义,或者诱导留学生编造谎言让家长转账,骗取留学生及家长的钱款。
作为留学生,在适应留学新环境之际,如果遇到自己不清晰或疑似诈骗的情况,需要第一时间向父母、朋友或学校辅导员求助,不要独处,避免被诈骗分子隔绝在信息茧房里,失去获取帮助的机会。
有人说“没有被诈骗的人,可能只是没有遇到合适自己的剧本”,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牢记凡是电话要求转账、保密、共享屏幕的,必是诈骗!
本文资料综合来源于网络,具体细节请以官方最新公布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