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眼看着23年的留学申请已经进入尾声,很多人已经开始咨询2024年的申请了!今天就带大家盘点一下2024年香港硕士申请时间线,帮助大家做好升学申请规划!
放开后对于很多留学生最迷茫的一点就是留学地区的选择,之前的受限因素都被打破,但中国香港仍然热度不减,因为其教育实力以及地理位置,对内地学生太友好了,而23fall也迎来尾声,24fall的同学们蠢蠢欲动,不断地来咨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24fall应该如何准备留学,将从以下几方面介绍:申请时间线、香港硕士申请要求、香港读研的费用、香港中文授课的专业。
一、24fall升学申请时间线
1.23年2月-5月
准备标化成绩:如备考雅思/托福、刷均分、商科学生备考GMAT或者GRE,之后根据本科背景确定留学目标院校,初步选择机构进行了解,不管是DIY还是半DIY,多搜集信息,避免盲区。
把自己学术情况全部进行罗列,初步筛选专业范围,列出申请要求
2.23年6月-7月
根据专业老师意见进行针对性提升,尤其针对软背景
冲奖、安排实习、找导师要推荐信,这个时间刚好是暑期,也可以看看各知名高校的暑期项目,比如夏令营、暑校之类的,增加国际化背景和经验。
3.23年8月-9月
港校一般9月开放申请,这个阶段要确定最终的目标院校以及专业,文书等材料接近定稿,关注港校开放动态,第1时间提交网申,了解该专业是否需要面试,需要的提前进行模拟训练。
4.23年10月-11月
这个阶段比较重要是因为申请的早有可能就能拿到offer了,此后就安心等待开启留学生活就好。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处于刚刚开始申请的阶段,完善申请材料,做好补申规划,关注港校录取动态和申请系统。
5.23年12月-24年3月
很多同学在不同offer之间对比,此时注意留位费缴纳期限,错过即为放弃。还有很多同学在等offer,此时要关注截止日期,可以给目标院校发love letter做补救,也可以降档次安排加申。
6.24年4月-6月
这个时候当年的硕士录取已经进入尾声了,只有个别还没招满的,基本都是冷门专业,有可能会捡漏,其他同学就已经开始下一年的申请了,拿到offer的同学,开始做入学准备,比如签证办理、买机票、准备行李甚至提前过去租房等等。
Q:申请时必须提交语言成绩吗?
达标的语言成绩是香港升学申请的必备条件之一。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往届有不少同学都是在语言成绩不达标的情况下抱着先递交申请抢占先机的想法。
这一策略适用于申请时可以不带语言成绩的学校(比如英国、澳大利亚大部分学校专业可以先不带语言成绩提交申请,根据学校审理拿到有条件录取后,再补齐材料即可,或者考虑申请语言班),但在香港的录取政策下则显得“比较困难”。语言成绩不达标意味着申请材料不齐全,如果不及时补充,即使准备了文书、递交了申请,即使学校审核,录取概率也很小。
至于为什么香港要提交语言成绩,主要是因为香港绝大多数专业没有语言班,所以一般都需要达标后才能审理。但凡事都会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疫情,或你的条件远高于该专业的水平是有可能拿到的,但是概率很小和英国完全不同,所以同学们申请的时候尽量别抱着“侥幸心理”。
每个人备考语言所需的时长不同,因此计划申请香港的同学应当把这一项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提前规划和准备。
Q:哪些情况可以豁免语言?
首先,本科为全英文教学的同学可以豁免语言成绩,即无需参加考试。在境外高校就读的同学大多能够满足这一条件,境内也有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能够满足,但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此,比较稳妥的方式是提前联系学校咨询,如果学校的答复不明确,最好还是参加考试,以防影响申请。
在境内高校就读的同学通常需要参加雅思(IELTS)或托福(TOEFL)考试,部分专业也接受英语六级成绩,主要分布在香港城市大学。受疫情影响,也有一些同学选择参加多邻国(Duolingo)等考试。相较之下,雅思和托福在适用性及接受度方面具备更大的优势,建议同学们优先考虑。
Q:香港高校录取看重什么?
除了语言,努力提升个人竞争力也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是硬件与软件条件两个方面——硬件条件包括本科院校、专业、GPA、语言成绩,软件条件包括学术科研经历、实习实践经历、奖项荣誉等。由于学校通常采取综合评估的方式,因此两者同样重要,不能轻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院校和专业,录取偏好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专业更喜欢GPA高的,有的专业更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所以在准备申请前,你需要提前了解所申专业的录取偏好,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提高录取机率。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提升呢?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应当把关注点放在学习成绩上。院校及专业背景无法改变,但只要提前规划,仍有机会通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努力学习提升课程成绩,获得优势。此外,也有一些同学会在语言成绩达标后继续考取更好的成绩以提升竞争力,但是否必要还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提前了解所申请的专业是否有这方面的偏好。
相较于硬件条件,软件条件的提升可选择的途径更多。例如,在学术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方式;在实习实践方面,可以通过参加暑期实习、社会实践、专业相关竞赛等方式。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规划,达到最优的效果,仍需要大家提前了解专业的录取偏好,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